阳春曲·笔头风月时时过

阳春曲·笔头风月时时过朗读

笔头风月时时过,眼底儿曹渐渐多。有人问我事如何,人海阔,无日不风波。

译文

吟风咏月的笔墨生涯匆匆流过,眼底下儿孙小辈日渐增多。有人问我人事如何。人海无边的辽阔,没有一天没有风波。

注释

风月:笔下描绘的清风明月。

儿曹:小儿辈,指晚辈的青年。

人海阔:指人事纷纭复杂。

风波:喻人事的复杂和仕途的艰险。

阳春曲·笔头风月时时过创作背景

  这首散曲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。姚燧一生有着历居显要、高官厚禄的生活经历。但宦海沉浮,他也体验过仕途风波的变幻莫测。诗人面对元代社会上层内部倾轧的现实,慨叹之中创作此篇。

参考资料:

1、陈思思,于湘婉编著.元曲鉴赏大全集 上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2.09:148

  “笔头月时时过,眼底儿曹渐渐多”,随着笔下的月一年一年地消逝,跟前的儿女子孙也一个一个多了起来。时光荏苒,转眼间诗人已到暮年,儿孙满堂。这两句是明显的对句,无论从词性、句子的结构,还是平仄搭配上看都对仗工整,而且构思巧妙,前句从多说到少,后句从少说到多。

  前面两句以平常的口吻、简单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宁静、恬淡的生活景象,实际上是为后面的“无日不波”做铺垫。平静的背后潜藏着跌宕起伏的“波”,这种情绪上的反差,正是作者别出心裁的设计。

  “有人问我事如何”一句以设问引起转折,问的是仕途命运,家事的前途,从上面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转为对广阔人生的思考。最后两句“人海阔,无日不波”是对设问句的回答,同时也是他对一生仕途生活的总结。人海茫茫,社会广阔,人事纷争,无时无刻不是在各种“惊涛骇浪”中颠簸,随时可能身陷危机,这一略显消极的总结体现出作者对现实不满之情。

姚燧

元文学家。字端甫,号牧庵,河南(今河南洛阳)人。原籍柳城。官翰林学士承旨、集贤大学士。能文,与虞集并称。所作碑志甚多,大都为歌颂应酬之作。原有集,已散失,清人辑有《牧庵集》。 ...

姚燧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欧大任

双鱼消息五湖还,玄晏先生尚闭关。人候小车乘下泽,书成残草寄名山。

江南烟月参差际,淮浦风云澒洞间。尺素怀君三百里,竹林何日一追攀。

()

平日开黄阁,兹辰奠素旗。留侯尝辟谷,岩说遂骑箕。

天迥哀笳咽,林长导翣迟。行人此堕泪,何必岘亭碑。

()
梁朝钟

虎帐铜壶夜气清,羽林十万静无声。单于冬入残三辅,汉上秋成絷九营。

勿虑卫青终失宠,无劳贾诩更谈兵。吴山楚水年馀别,残角空阶尽月明。

()

红黄碧绿是谁成,会得无不合天真。

祗这一株惊被梦,令知大地百花新。

()

小园今日春意动,风目正东来草堂。萱草渐抽书带绿,柳条都酿曲尘黄。

鸟声近屋啼偏好,雨点沾衣湿不妨。稚子下阶频指点,去年种竹已过墙。

()

甘露子,甘露子,唤作地蚕亦良似。不食柘叶不食桑,何须走入地底藏。

不能作茧不上簇,如何也蒙赐汤沐。呼我果,谓之果,呼我蔌,谓之蔌。

()